牵手香堤澜湾幼儿园 共谱幼儿融合创新课
2020年7月18日,苏州工业园区博爱学校迎来了园区娄葑街道香堤澜湾幼儿园的老师们,双方以“医教融合”的视角共研3-6岁儿童的有效学习,并签署了由博爱倡议发起“医教融合创新课程”项目。此项目旨在进一步拓展特教、幼教的教育视野 ,创新共融在3-6岁儿童生理、心理、教育等专业领域的先进理念与经验,促进校际之间的交流合作、资源共享,更好地保障特需儿童同步接受康复与教育的权力。



为了更好的理解和实现“医教融合”的课程理念,香堤澜湾幼儿园的骨干教师们参观了博爱学校,对学校的发展历史和校园文化有了初步的了解,并通过观摩学校篮球,轮滑,水疗,英语情景教学等特色课程,让澜幼的老师们感受到了融入康复医学理念的教学氛围及课程设计理念。有一位老师说:“博爱的每位孩子都需要老师的特别关注,并熟悉每一位孩子的成长发育过程和背景,熟悉每一位孩子IQ、语言表达、沟通能力、听觉辨析、动作发展,这真是非常了不起的!”
第一组 授课 2-4岁
这一组幼儿园老师授课学生年龄均在2-4岁,但智龄都在2岁左右,均有发育迟缓基因、孤独症高危儿童,经过博爱学校一年的医教结合康复教育,孩子们能接受以主题教育为主的托幼衔接课程 。
在课程中,学生从视觉与听觉中感受,建立对新老师的印象。每位学生通过目光、声音、肢体交流互动,获取反馈信息。在颜色比较中,根据自己的喜好作出选择,增强孩子自我意识和思维能力。通过语言理解,引导孩子完成对动作的控制,体验“言行一致”。通过生活中的情景游戏,在游戏中激发幼儿已有的生活经验,并与动作的静止与行进匹配,引导孩子完成对自身动作的控制,通过走拱桥、走平衡木、跨或跳圈,刺激并发展幼儿的前庭觉,最后离场的舒缓音乐帮助孩子在听觉的感受和辨析审美中放松身心
第一次和孩子们接触,我有点紧张,可是当孩子伸出小手和我击掌那一刻,我的心一下子暖热了,并全身心的投入了与孩子的互动中。孩子们能很快与“圈宝宝”互动,他们对步道地垫、平衡软垫很熟悉,大多数能听清指令并完成,这说明博爱的康复课程对宝贝的发育成长是很有成效的。在活动过程中,有一位宝贝在场地上跑来跑去,博爱的项老师就拿来了一张“PT”凳,对宝贝轻轻地说:“来,我们寄上安全带。”孩子仿佛被施了魔法一样,就坐住了。课后我们才知道这个椅子的设计者就是一位治疗师,正因为他的专业和对孩子成长需求的熟知,才诞生了真正能帮助孩子的设计。
第二组 授课 4-6岁
这一组幼儿园老师授课的学生年龄均在4-6岁,是孤独症和智力障碍学生,有语言表达和沟通能力障碍,但存在认知表述、语言表达与词语应用有的困难,接收信息时听觉反应和辨析能力迟钝,课堂表现与同伴间的互动缺乏主动性,回答问题存在困难,能理解简单的语言指令但难以用语言来回答。

给博爱的孩子传递知识能量是有幸的,考虑到孩子的特殊性,我们在融合教学中要结合儿童心理学、神经发育学、运动解剖学等康复医学的专业理论,课前、课中、课后都要对每一位孩子进行个案的分析,特别要让每一位孩子有更多的机会表达,还要注意多与家长沟通,让孩子们逐渐有能力真正独立、接轨社会。


授课结束后,香堤澜湾幼儿园与博爱学校老师们进行了教学研讨。梁校长指出,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们要对课程内容不断打磨与复盘,每一位老师要带着同理心和学生、家长和身边的人沟通。作为老师,我们的关注点是要传授好一门课;作为学校管理者,我们观察到的是每个孩子之间的差异,这就要求老师在执行的过程中不断去调整与优化。特需儿童首先是孩子,拥有孩子的属性,老师有责任帮助孩子们成长,并在授课过程中传递清晰的语言,丰富的表情,舒缓的音乐,结合肢体动作来传授课程内容;除此之外,最重要的是老师这个岗位要绝对做到德位相配。


虽然教育和康复医疗在专业上是两个领域,但在博爱,它们都是为了每一位孩子健康成长、独立生活服务的。此次园区博爱学校与香堤澜湾幼儿园的现场教研活动开启了“医教融合创新课程”的新起点,也触发了特教、幼教师资培养的新模式,“爱无国界”、“研无止境”,期待项目实践为苏州工业园区的教育事业添砖加瓦,更为每一位儿童的健康发展科学助力。

账号+密码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